
人事星球
探索HR成长之路
扫码关注
导读
本文观察到目前企业对于利用和管理临时劳动力缺少战略性的计划,因此提出了一些灵活的流程建议,以充分发挥企业临时劳动力的价值,以供参考。
2020年,美国的临时劳动力的数量为515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35%,创造了1.3万亿美元的收入。
疫情的大流行使企业不得不面对艰难的劳动力市场、经济不景气和各种机会波动的挑战,现在全球性的疾病事件正加速未来工作的变革,企业对于人才的规划也正逐渐转变视角。
企业临时劳动力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涉及各个行业和职能:行政文书、财务会计、信息技术、创意营销、数据分析、税务准备、内容创建、招聘咨询、工业工程等,具备这些专业技能的临时员工,都可以为组织生产力带来更高的收益。随着组织拥抱“未来工作”,企业应该如何通过战略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临时人才的优势?
认识三种临时劳动力的用工模式
数据来源:HR Tech China SIA,仅供参考
1、人员派遣
即企业短期内用合格的员工补充内部团队,以满足特定的业务目标。这类临时员工通常通过人才和工作服务平台获得。
2、SOW承包商
即通常所说的外包,企业选择性地将一系列工作配置给其他公司来完成,并以可交付成果为基础进行支付,由外包公司通常管理外包员工的日常活动。SOW承包商通常来自某一专业领域的特定公司,而无需通过人力资源机构采购。
3、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者是自雇人士,按小时或按项目工作。企业无需依赖人力资源机构,而是直接通过数字采购平台,如LinkedIn或其他社交媒体,甚至从内部员工中寻找自由职业者,直接雇用和支付。
认清灵活用工的企业现状
虽然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选择了从事自由职业,但并非所有组织都能充分利用这些人才的便捷性和专业性。
德勤的研究结果显示,54%的公司对管理临时员工的政策缺少规范化,甚至根本没有。仅有8%的公司拥有特定的管理流程,并且这些优化临时员工的战略规划也是难以推广的。
更严重的问题是,大多数公司还未将临时员工纳入企业的价值认同、未来愿景和战略计划,只是简单地在特定时间进行使用。
优化组织对临时员工的管理
随着组织转向建设临时员工团队,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管理非全职员工的复杂性。为了有效地抓住新人才经济为企业带来的机遇,组织需要创建并优化流程和政策,使人才与需求相匹配,并作出系统的战略规划。以下是获取和管理临时人才的四个关键要点:
1、从宏观视角作出战略规划
在制定战略计划之前,明确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文化,以及这些目标、价值观和文化与雇用临时员工的关系,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目标人才。关键是思考以下问题:
在企业中的工作感受是什么?
是否需要做出改变,让临时人才更轻松地融入集体?
是否需要为管理人员/内部员工提供技能培训,以重新整合员工队伍?
是否需要工具来实现更流畅的系统集成?
2、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
在弄清企业为什么需要临时人才以及他们如何适应组织之后,创建清晰而集中的流程就是关键工作。如果各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流程和技术,那么临时劳动力的优势将失去意义。要考虑的流程包括:
采购:确定所需人才类型;寻找人才的来源;如何支付和补偿;临时员工福利;持续审核人才渠道;绩效考核;法律合规性;法定和内部报告;部门间的服务水平协议;国际招聘规范。此外,采购部门还负责制定供应链战略、确定优质供应商、衡量和监控绩效以及谈判合同。
招聘:空缺的职位;完整的职位描述;准确传达企业文化;合同的创建;询问个人信息以用于合规和创建员工档案;配置文件管理。
入职培训:解释公司的内部流程、文化和规则;介绍团队成员;提供公司赠品。
工作说明:提前说明用以交付的成果和工作流程;提供所需的信息和工具;跟踪时间;结束工作分配。
管理:员工敬业度;沟通;工作过程中的需求;员工的认可。
培训与发展:业绩考核;培训计划;继任计划。让HR、法务、采购和业务负责人都参与进来,避免法律问题,确定标准的人力资源程序,并了解那些寻求临时人才的团队的需求。
3、选择合适的人才来源渠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自由职业者群体,人才解决方案平台和托管服务供应商(MSP)的数量也在增加,提供从执行单一任务的人才到专业项目所需的精英行业专家。合适的人才渠道将有效提高交付成果的质量和效率,最佳的人才在于经过严格筛选的特定领域的人才库中。最佳方案是始终选择并使用与企业定位或团队工作性质相匹配的人才渠道和用工平台。
4、确保流程的合规性
为避免法律问题,有必要定期审核组织对所创建准则的遵守情况。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战略计划,临时人才的力量和价值才能工作生产中的充分体现出来。
随着高技能人才更多地选择弹性化和灵活的工作模式,组织需要学习如何寻找、雇用和管理临时人才。同时,数字化转型时代,企业应该重视临时劳动力为组织创造的生产力价值。选择接受新形式的人才,不应成为一种替代方案。企业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战略性地规划临时劳动力,以创新产品和市场,并创造新的增长途径。
本文由未来工作研究院首发,部分资料来源:How To Prime Your Organization for a Contingent Workforce,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